吴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名已扬(1/3)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吴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名已扬
    永乐九年六月初六,说书人扬起手中折扇,娓娓道来:“话说当日靖难师入城,建文皇帝无可奈何,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昔高祖皇帝驾崩前,曾于奉先殿内留一铁匣,嘱咐紧要关头方可打开。打开一看,内有度牒、僧衣、剃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帝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一行人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
    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取得胜利,于应天府(南京)称帝,史称永乐大帝。建文帝随着皇宫的一场大火消失无踪,尸骨全无,成为永乐帝心中一团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成为街头巷尾和野史轶闻的热点话题。
    “大胆狂徒,妖言惑众,一应拿下,格杀勿论!”
    身着飞鱼服,腰悬雁翅刀的锦衣卫突然现身,顿时,说书人和茶馆老板、跑堂一众人都血溅茶楼。
    锦衣卫中一人在白马之上,剑眉星目,发号施令。他身着麒麟官服,腰间悬绣春刀,冷冷看了一眼他一声令下而成的修罗杀场,置之不顾,策马而去。行至妙智禅院,方才下马,进入院内。
    “北镇抚司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成了人间地狱。”一个沙弥低声叹息。
    天下之大,何处容身?允炆在山中暗夜,仰望苍穹,紫薇垣中,帝星晦暗,摇摇欲坠,客星明亮,光芒万丈。
    姚广孝担任钦差来苏湖赈灾,回故乡小住,住的还是当年长居过的妙智禅院。自从姚广孝以钦差身份衣锦还乡,重建妙智禅院后,规模比旧壮丽有加,已经是当地一座金碧辉煌的寺院。
    姚广孝立于院内,身着黑衣,手捻佛珠,双目炯炯有神,慧眼参悟天机。他沉声道:
    “纪指挥使别来无恙!”
    “下官参见姚少师!”
    “听说纪大人在老衲故乡吴地大开杀戒,老衲暂居于此,却不得安宁,还望纪大人体谅。”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连忙作揖,“姚少师哪里话,下官奉皇命缉查建文余孽,扰了大人清修,是下官之过。”
    “建文庶人已逝,余党也已剪除,还望纪大人慈悲为怀。”
    “下官只是奉命行事,既然姚少师在此坐镇,想必是下官多虑了,下官这就率锦衣卫撤出。”
    明都应天府(南京),自洪武年间,管辖今江苏境内和安徽境内,称为直隶。江苏境内亦称为吴地。吴地西有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其中。因江河星罗棋布,物产丰富,漕运发达,一向是鱼米之乡、富饶之地。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更是吴地独一无二的景致。
    吴地的女子身形曼妙,吴侬软语恰似低吟浅唱,一如此时的吴妙棠,以后的薛素素、林黛玉。
    吴家两姐妹吴妙棠和吴妙香就是这吴地女子中的翘楚,容色秀丽,才华出众。尤其是长姐吴妙棠,年方十一岁,因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早已才名远播。
    吴家在当地是鼎盛人家,两姐妹父亲吴彦名是当地富甲一方的皇商。吴地自古为富庶之地,当年沈万三做海陆生意,开辟田宅,广积粮米,聚集大量财富,富可敌国,至今仍为吴地当地人称道艳羡、口口相传。
    吴家亦是把水路发达的吴地,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药材和手工艺品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运往海外。吴家即使不及陶朱猗顿之富裕,没有沈万三当年聚宝盆之传奇,倒也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
    吴家所涉物品账务虽浩繁庞杂,然对于过目不忘的吴家长女妙棠,皆如数家珍。
    吴彦名之结发嫡妻神氏,闺名芷兰。年方十四岁时嫁给了吴彦名。神夫人出身书香世家,家族世代为官,娴静知礼。神夫人父亲是吴地丹徒知县神瑜,祖父是神忠,因洪武年间西征陈友谅,节次有功,升金吾左卫指挥使。
    吴彦名与夫人神芷兰育有两子两女,长子吴忠,字瑾瑜,年十五岁,次子吴安,字致远,年方六岁,长女吴妙棠,刚满十一岁,次女吴妙香,年九岁。不过看着夫人隆起来的肚子,就知道他们又会有一个弟妹了。
    吴彦名不同于沈万三,他谦和低调,他认为财富既然取之于民,应当用之于民。因此,生意忙碌之余,经常做些造福相邻的善举。他尊师重教,在当地募捐建立多座学堂,供附近学子和贫寒子弟就读。
    吴妙棠兄妹们正是在这善举之下的“松涛书院”读书,女子未出阁前不见外男,这座“松涛书院”是家学私塾,供子女表侄在其中就学。
    书院宏伟壮观,聘请的老师也都是当地鸿儒。为首的一位夫子,就是曾经编纂《永乐大典》的谢缙。他也曾在朝为官,官至内阁,被永乐皇帝革职后暂隐退于此。
    夫子解缙,自小聪颖绝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洪武二十年,解缙参加乡试,名列榜首(解元)。然而,他虽满腹才学,仕途却并不顺利: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官至翰林学士。当时,皇帝朱元璋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