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灵裕预言(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灵裕推辞说:“都统所需的德行,并不是我灵裕这种德行,都统所需的才能,也不是我的才能。既然我的德才都不是都统所需的,这事我确实难以从命。”
    灵裕又请求到燕赵弘法。
    灵裕在燕赵五年间,弘法遍及各地。
    开皇十一年,文帝敬仰佛教,要请高僧到京城弘法。
    文帝听说灵裕名满天下,于是下诏说:“尊敬的相州大慈寺灵裕法师,我尊崇三宝,归依佛法之心真切。愿意弘扬佛法,保护佛教。法师德行精深,理义渊博,通晓佛典,能够引导众生,道俗尊敬。我想把京师做弘扬佛法的福地,让天下人归慕,让四方人都以它为中心。因此,想请法师与我共建弘法大业,法师应了解我的意思,早日入京。”
    开皇十年,灵裕曾在洛州灵通寺的院子里得一封信,上面预示着灵裕未来的命运,说他要在咸阳遭厄运。
    现在灵裕得到文帝的诏书,他想厄运可能要来了,因为京城毕竟距咸阳不远。
    灵裕当时可以借口患病不去,可他又想这是弘扬佛法的好机会,就不顾信中所示,步行向长安进发。
    灵裕到长安后,皇帝派人前去慰问,让他住在兴善寺。
    文帝又下诏让有司召集全国有声望的僧人,商议统一佛教的事。
    众人商议时都表示赞同。灵裕却说:“佛家各派本来是相通的,只不过是各奉佛典不同罢了?哪里用得着这样呢?”
    灵裕又觉得在长安弘法有所不利,就上表文帝,请求回去。
    文帝看过表奏,答应他的请求。
    此时,仆射高频等仍想建立佛教的大一统,又上表文帝让灵裕留下。
    灵裕得知此事,非常气愤:“一国之主,本不应有二言。现在又让我留下,这于情理不通。”
    灵裕又对门人说:“帝王大臣,我不想离他们太近,那样只能使他们侮辱你,而且轻视佛法。离他们远一点,却可以让他们对你尊敬一些。我考虑再三,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接着文帝又三次传旨,请灵裕商讨一统之事,灵裕借故推辞。
    不得以,文帝对大臣功威说:“我知道灵裕法师刚正梗直,是一个想得到自在的人,我们不应该强迫他。”
    于是文帝又传旨,让左仆射高频、右仆射苏威、纳言虞庆则、总管贺若弼等人,前去拜访灵裕,宣读了文帝的圣旨,代文帝改忏罪。
    同时,赐给灵裕绫锦三百匹,而且为他在山中建寺,文帝亲自题写匾额,起名叫灵泉寺。
    灵裕在灵泉寺,文帝常常写来诏书,表示问候,不断地赐给灵裕许多东西。
    由此看来,灵裕出京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灵裕从灵泉寺移居演空寺,在寺中大力弘扬佛法,修持佛道。
    想学佛法的人,往往不辞劳苦地到寺中请教。
    一时间,学法者达上千人。
    灵裕传人佛法,教诲有方,常以大德们的事迹为典型,让学法者向他们学习。
    有一个沙门将要返回故地传法时,来向灵裕告辞。
    向灵裕请求:“愿听您一言,切中佛法的要害,使我能依它理解佛法修持佛道,长久受益。”
    灵裕说:“你来的时候,我曾对你说过,在你走的时候,我一定赠给你有用之物。”
    这个僧人上路时,灵裕给他一本书:“经、诰、禅、律,恐怕会使你的心混乱不堪。这里有一本《高僧传》,你拿去作为榜样,可以长久使用。”
    这个僧人还乡后,以此传为借鉴,体悟到了佛法的妙处。
    曾经有一次,灵裕去听慧远。在讲授的中间,灵裕突然高声说:“慧远谈佛经的注解事,而让众僧修道,简直是魔说!”
    在座的人震惊而起,纷纷斥责灵裕。慧远快步走向灵裕,灵裕对他说:“我听说仁者弘法,总是以身作则,以传示范。因为学法之人,是希望有榜样的。”
    慧远流泪施礼接受。
    灵裕行为清贞洁净,正气凛然。
    他自入佛门以来,就能够持律自守。
    而且年龄越大持律越严,俗情愈减。
    母亲得病,灵裕前去探望。走到中途,听说母亲已死,就不再前往。
    他叹息说:“我来看母亲,现在还看什么呢?还是回到寺中,为我的来生做准备吧。”
    在年近六十时,灵裕所在寺院已有两堂僧人,灵裕却从未有过自己单独的居室。遇到言行有违犯僧规的,灵裕常常让他出众,当面给予训诫。
    不是经律中所允许的,寺庙中决不许女人停留。
    女人住的房屋,灵裕从不让僧人进去。
    只有在时,才让女人入寺中听法,而且要后入先出。
    灵裕要求众僧不要穿绫罗绸缎,看到服装不合规格的,他一定会当众处理。
    一次,灵裕与人探讨清名和小利问题。
    灵裕说:“我听说君子争名,而小人争利。”
    “名本是从利来。”对方说。
    “但得了小利,就失去了清名。”灵裕说。
    那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