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灵裕预言(2/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说:“这种人是假做善相。”
    灵裕反唇相讥:“这也远胜过真心去做坏事者。”
    人们把他的这段话传为佳言。
    邺下人有谚语称赞灵裕:衍法师伏道不伏俗,裕法师道俗都伏。
    隋文帝仁寿年间,文帝下诏,把舍利分到各州。
    当时,出现了许多奇特之象,人们都认为是吉兆。
    灵裕说:“白花、白树、白塔同时出现,我看是凶兆。”
    众人不信。
    不久,献皇后和文帝相继去世,全国人都穿白衣,证明了灵裕之言。
    相州刺史薛胄所住屋子的地基忽然变成了玉,胄认为这是瑞兆,于是设斋庆贺。
    灵裕说:
    “这是琉璃,要慎重,不是福象。”
    薛胄没有听灵裕的话。后来杨谅起兵叛乱,薛胄被流放到边疆,才想起灵裕的警告?
    但已经是追悔莫及。
    仁寿末年,在寒陵山建浮屠塔。
    在建到四层时,灵裕在一天早上催促众人说:“恐怕事情有变,应该昼夜不停地施工。”
    果然,将要建到顶层时,赶上晋阳事发,上面下令停建。
    灵裕也在第二年死去。
    灵裕知道他要离开人世时,就向弟子们进行教诲,让他们行善戒恶。
    在死前第七天的早晨,灵裕提笔做诗二首。
    第一首是:
    初篇哀速终
    今日坐高堂,
    明朝卧长棘。
    一生聊己竟,
    来报将何息。
    第二首是:
    其二悲永殡
    命断辞人路,
    骸送鬼门前。
    从今一别后,
    更会几何年。
    灵裕去世的那天晚上,他对侍者说:“痛在后背,我要走了。”
    三更时,众人只觉得异香满室。
    非常惊异。此时,灵裕已入禅定,口中念着佛的名字,一直到天明,最后气断而逝。
    那年,灵裕八十八岁。众人哀痛不已,随之把灵裕葬在灵泉寺侧,并建塔纪念。
    后来,有人为灵裕在宝山建了一个石龛,名叫金刚性力住持那罗延窟,上面刻有法灭时的图,写着灵裕的事迹。
    山幽林静、语言恳切,事迹昭彰。每年春天到山中游览的僧人,都要去谈龛上的刻文,对灵裕无不佩服万分。
    北周的武帝高高地坐在大殿的宝椅上,下面站着文武百官和一群被他召来的高僧,慧远也在其中。
    大殿的外面,手持刀枪、身披铠甲的武士里三层、外三层地守卫着。
    大殿里静悄悄的。
    此时,北周刚刚灭了北齐,国家百废待兴,周武帝坐在龙椅上志得意满,他现在要向这些人宣布一项使他们震惊的决定。
    他想他做为天子。是没有人敢对他的决定持什么异议的。
    因为他们都应该知道,他是一位屡经沙场,杀一个人连眼都不会眨一下的凶猛皇帝。
    他虽然把这些人召来,名义是要和他们商议,实际上却是让他们俯首听命而已。
    武帝看了看众人,高声地宣布自己的决定:“朕受命来养育众民。现在我下令,废除佛教!”
    大殿里一阵骚动,被请来的高僧个个面面相觑,惊慌失措。
    武帝注意到了众人的反映,他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就接着说:“佛教在世上流传已有很长时间了,但它所讲的道理都是错误的。六经儒教,宣扬的是治理天下的道理,它所主张的礼忠孝对世人有好处,所以我们奉儒教。佛教中所谓的真佛是虚无的,没有人能够看到。我想信奉者只要向虚空表达自己的崇敬就可以了,不必通过佛教中的佛经、佛像。佛经中记载着许多佛塔的图形,佛教传法又要建造许多寺院,信奉者竭尽财物,这对民众来说,有何好处呢?只能是劳民伤财。所以佛教不可留,经像等佛教用品都要毁掉。父母之恩重大,僧人不敬父母,是最大的叛逆,国法不容。所以僧人要还家,去尽孝道。我的想法如何,请诸位大德讲讲你们的高见。”
    五百僧人此时默然不语,他们都知道,抗拒皇帝的决定,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众僧此时被吓得面如土色,双腿战抖不已。
    皇帝看到这种场面,感到非常满意。
    就在这时,有一人从众僧中昂然走出来,高声说:“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众人的眼光都集中到这位僧人身上,他就是北朝和隋时的著名僧人慧远。
    众僧都为慧远捏着一把汗。
    周武帝听到有人反对他的决定,也脸露不快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