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三七开(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东北平原的土地全部开发出来,按照后世的数据,朱厚照可以得到至少4亿亩的耕地,如果把内蒙外蒙也算进来,还可以得到10亿亩左右放牧牛羊的草场。
    别小看了这10亿亩的草场,如果能纳入朱厚照的统治之下,大量的牛羊肉进入市场,可以极大地丰富大明百姓的餐桌。
    大量廉价而健壮的蒙古马进入大明,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大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此外,羊毛产业也是一个大生意,这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当然,比起开发东北平原,夺取蒙古10亿亩的草场需要大费周章,毕竟草原上还有鞑靼蒙古和瓦剌蒙古两个很大的势力,只有收服了他们,才能将大草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东北平原的4亿亩耕地,这是多大一块蛋糕……
    大明朝文官集团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大明士绅地主集团。
    这个集团对土地的爱好是无止境的,金银都只是身外之物,只有土地才是代代相传的家族宝藏!
    如果要让这个地主集团听从指挥,加入到开发东北平原的大事业上来,那么朱厚照就必须拿出足够大的利益才行。
    朱厚照很大方,他决定拿两亿亩地送给文官集团,作为开发东北平原的谢礼。
    如此厚重的利益,不管是谢迁还是李东阳都没办法提出反对意见,文官集团必将匍匐在朱厚照的脚下,成为皇帝最忠实的拥趸,比亲儿子还乖。
    剩下的两亿亩地,当然归朱厚照了。
    朱厚照计划将1亿亩地拿出来,用于封赏保皇党这些忠实的手下们。
    还别说,保皇党现在的力量太弱小了,一亿亩地根本分不完。
    剩下的1亿亩地,那当然是朱厚照的了。
    作为开发东北平原的首要功臣,这是朱厚照应得的好处。
    这1亿亩地将作为皇帝的私产,将会成为皇帝操纵土地市场的一把利刃!
    首先皇帝将会以极低的租金将土地交给农民耕种,今后不管东北三省的土地如何被兼并,失地的农民都能从皇帝手里租到廉价的土地来生存,不至于成为没饭吃的流民。
    最重要的是这1亿亩地还能平抑和操纵土地租金,如果租公家的一亩地一年只要交两到三成的谷子作为租金,那么其他的地主就没办法哄抬地租了。
    在中国古代,农民租地主的土地,基本都是五五开,佃农一半,地主一半,还算是公平。
    如果碰到黑心的地主,搞三七开,只给农民伯伯留三成的谷子,那就太黑心了,这是赤裸裸的剥削。
    而且在农闲时期,佃农还要免费给地主家干活,逢年过节的还要上门送礼。
    那些大地主要是敢收高租金,农民伯伯们大不了不种他们的地就是,反正可以去租公家的地。
    皇帝只要两到三成的租金呢!谁耐烦去受这些黑心黄世仁的剥削。
    那些大地主坐拥几千上万亩的土地,总不能自己去种,而且土地荒在那儿也不行啊!必须有产出才能维持,因为每一亩地朝廷每年都是要收税的。
    可以说,这些地主名下的土地越多,失血就越严重。
    最后这些大地主们只能乖乖按照市场二八分成,或者三七分成的标准,将土地给农民耕种。
    这样农民伯伯们都能吃饱饭,地主们也能合理的获得土地收益,这才是双赢的局面。
    前面说到地主家的每一亩地都要收税,这也是朱厚照未来必须要执行的一个政策!
    那就是摊丁入亩!
    把朝廷赋税摊入田亩之中,而不是按人头收税。
    人头税是非常的不合理,老百姓每户家庭都要按照人头来交税,家庭人口越多,赋税就越重,极大地阻碍了人口的发展。
    而将人头税废除,将税银摊入田地之中,那么对于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少量土地的农民来说,大大减轻了负担,甚至于直接卸掉了负担,因为没有土地就意味着不用交税。
    而对于兼并了大量土地地主来说,兼并的土地越多,朝廷征收的税就越多。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把征税对象从广大农民身上,转移到了大地主身上,这将极大地打击土地兼并,鼓励农民伯伯们的生产积极性。
    “刘瑾!如果你能用舌头舔到你的胳膊肘,朕赏你一千亩地。”趴在书桌上回忆抄写高中政治课本的朱厚照,突然抬起头冲着蹲在门口看《史记》打趣道。
    “皇爷!君无戏言!”刘瑾猛地抬起头,激动道。
    最近宫里的太监们都不知道小皇帝中了什么邪,对下人们再也不赏赐金银了,而是封赏土地。
    当然这个土地不是现成的,东北平原现在还在关外没开发,所以这些土地只是一种写在纸条上的期货。
    不过朱厚照在纸条上都盖了皇帝的私人印章,同时注明了此土地三年或者五年之后才能找皇帝兑现。
    当然朱厚照很狡猾的没有注明这些土地的位置,所以等这些太监将来拿着纸条找他兑换实物土地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些地全在千里之外的关东。
    但是皇帝的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