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立谁为储君?(1/3)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
    虽然已经二十来年没正经当过皇帝了,但李存毕竟一直在其位,又是实打实地是从基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
    再加上还有陈康伯、陈遘等人辅助李存主持朝政。
    没用上两天时间,李存就完全接手了大乾王朝的全部权力和其它一切。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很多人都担心,李存再重新执掌大乾王朝的皇权以后,会清理李标留下来的老人。
    不想,李存却是一个李标一朝的老臣都没有动。
    这也从侧方面反应出来,李存并不是留恋这个皇权,实在是,大乾王朝需要李存,李存才回来的。
    李存一上手,大乾王朝的一众文武百官,尤其是那些年轻的臣子,很明显就感觉到了李存与李标执政的不同。
    简而言之就是,李存敢放权给臣子,能不自己干的事,李存绝不自己干;而李标则跟李存正好相反,喜欢将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喜欢事事亲力亲为。
    毫无疑问,李存这样的风格,肯定更得臣子的喜欢,不论是那些想要一展抱负的能臣,还是那些喜欢懒政的庸臣。
    当然,也有些大臣觉得,李存这样下去,大乾王朝肯定会出事。
    甚至有些大臣进言劝李存向李标学习,勤勉一些。
    对于这样的大臣,都不用李存出手,那些想要一展抱负的大臣和喜欢懒政的官员就把他们给骂得狗血淋头。
    相反,到头来还是李存保下了这些连这种话都敢说的忠直之臣。
    ——在李存看来,这些大臣蠢是蠢了点,但忠心可嘉,而且不能因此就阻塞了言路。
    至于这些大臣所谏的内容?
    首先,李存始终都认为,一个好的朝廷,就是不管皇帝在不在,都肯定能正常运转。
    因此,一个王朝想要发展,作为掌权之人,就必须得学会权力下放。
    用人也一样。
    除了真正的大事,小事完全可以让分管之人自己去决定、去负责。
    要知道,权力下放得越多,下面的人压力就越大。
    压力大了,就有责任。
    有责任,他们就得上进。
    上进了,他们就有竞争。
    有竞争了,大乾王朝才有活力。
    有活力,大乾王朝才能发展壮大。
    所以,当好皇帝,其实就是用好人,就是权力下放。
    刘邦不会治理天下,带兵打仗更是从来都没有赢过,可以说是典型的文不成武不就。
    可刘邦却能得萧何、张良、韩信这些大才的追随和辅佐,还能创建汉朝,甚至是创建了汉民族。
    这就是因为刘邦深谙用人之道,敢于将权力下放,让人才来为自己打江山,让人才来为自己治理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给刘邦打工的人,还都认为刘邦是一个好老板。
    说来说去,其实还是得说回一个皇帝的职责。
    一个皇帝最重要的职责,其实就是镇得住这个王朝,让王朝稳定发展,不出乱子。
    还有,皇帝其实做好两个字就可以了,那就是:选择!
    也是最近这两年,尤其是李标死了以后,李存才悟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完美主义者,并不适合当皇帝。
    就像李标,他就是太追求完美了,实际上他并不适合当皇帝。
    老实说,要不是因为有李存一直在给李标稳住大局,李标这个皇帝到底会干成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这么说吧,皇帝是做战略决策的,不是事事亲力亲为的。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致远无以定向,非定向无以抉择,非抉择无以战略。
    而战略即选择。
    实际上,会当皇帝,皇帝其实很好当。
    选出人才,然后放权给这些人才,让他们去治理自己的江山,包括让他们去打江山。
    当然,肯放权给臣子,并不意味着大撒手,什么都不管。
    事实恰恰相反,在放权给臣子的同时,李存还特别注意两个部门的培养:
    一个就是台谏部门。
    培养这个部门很简单,那就是重用忠直敢谏之臣,像李光、胡铨、陈公辅之流,让他们什么都敢说,无所畏惧。
    有了这些什么都敢谏言的台谏官员监督各级官员,使得各级官员全都有所畏惧,有所约束,不敢懒政,更不敢贪腐。
    其实,也正是因为李存注重培养台谏部门,那些劝李存向李标学习的谏官,李存才不仅不处理他们,还保护他们,甚至嘉奖他们。
    另一个就是情报部门。
    李标死后,李存又将武德司给收了回来。
    这样一来,李存手上就有了武德司、亲军都卫府、军情处、忍者四大情报机构。
    有了这无孔不入的四大情报机构,大乾王朝所有重要人员都在李存的监视之下,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在李存这里绝对是一丁点秘密都没有,就更别提他们平时表现得到底怎么样了。
    总而言之,李存采用外松内紧的方式治理大乾王朝,使得大乾王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