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正中下怀(2/3)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以还没开始弄。
    谢淑仪应该是还在跟人开会,闻言停了片刻,但还是答应下来,“那我先让小米给你查,我开完会再给你弄。”
    “成。”
    挂了电话,管玉兰欲言又止,但最终没开口。
    倒是陆桃,忍不住说:“正华,你要小心,大家都很喜欢从你们这些歌星手里骗钱。我做主持人没几年,已经听说很多例子了。”
    徐正华哈哈一笑,搂过来亲一口,“谢谢提醒,我知道啦!”
    下午的新车发布会照常参加,66万不能不挣,马上准备要在魔都买房子了,大概率要把前后两次在魔都挣的这点钱都留在这里。
    当天晚上的饭局,是在这边的一个高端俱乐部里的私房菜。
    徐正华并无顾忌的把小姐姐陆桃带上了。
    人家过来快两天了,能给的都给了,能熟的都熟了,却什么都没要,甚至两天都没怎么敢出门,现在这么私密的场合,你要是还不带人家出门透透气,让人家自己待在酒店里,那就不大像话了。
    同样的,把管玉兰也带上。
    刘君羡带来了他的朋友,听介绍,是一家投资银行的高管,然后就是那位“贵省荣和烧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叫杜明章。
    老实讲,第一眼印象,徐正华就有点吃惊。
    倒不是说这位杜明章看上去也就三十出头,着实有些年轻,主要是以徐正华的观人之术,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家伙肯定不是做酒类酿造这种实业的。
    他的气质、风度,更像是一个搞金融的精英男士。
    果然,席间一试探,他之前竟真的是在魔都这边做了近十年的银行业。
    这下子下午时候收到的传真上,关于现在茅草镇那边酿酒行业资料中的一些不解之处,一下子就得到了解答。
    根据资料显示,茅草镇的酿酒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近代以来的话,也一直都是方圆一带著名的酿酒中心。
    在本世纪初,当地的烧酒还跑到国外拿过奖,当初也算小兴盛了一把,但其实当地的酿酒行业,一是乱,大大小小的酒厂很多,二是总产量其实有限。
    目前能够查询到的一些公开资料,那边的大酒厂主要是三家,分别是“成义烧酒”、“荣和烧酒”和“恒兴烧酒”,规模最大的成义烧酒,年产量也就六七百吨,规模最小的恒兴烧酒,年产量才三百来吨。
    整个镇子二三十家烧酒厂加起来,年产量估计在2000吨左右。
    相比之下,国内白酒的老大,全球驰名的汾酒,年产量高达五万吨,也就是一年一亿瓶!五粮液略少,年产量也在四万吨上下。
    在这两家面前,可以说,现在的整个茅草镇的所有酿酒企业加一块儿,都不值一提。
    甚至在90年代之前,茅草镇的酒,其实主要销售地都是在贵省一隅之内,向周边省份和国内大都市的辐射,都比较少。
    一直到两年前,面前坐着的这位名叫杜明章的金融业高管,忽然入主“荣和烧酒”,据称是全资收购,花了接近三千万,并随后又投入两千万进行厂房扩建和设备升级,不但成功把荣和烧酒的年产量提升到了600吨左右,还成功地推出了一款名叫“茅台春”的高端酒,并通过营销,渐渐在一定的小圈子里打响了名声,一直到现在,逐渐成为部分爱酒者的心头好,销量大好。
    银行业高管,勇于脱虚向实,这首先就需要胆气。
    其次,大概猜测的话,他先后投进这家荣和烧酒的5000万,应该是大部分来自融资,在经济其实相当不景气的92年,他还能拉到那么多钱去投到做酒这件事情上,而且还是在偏远的贵省的一个小镇子上,又不是什么名酒,这又说明了他的人脉,至少说明了找钱的能力。
    最后,两年时间,还真让他给干出了一些成绩,这毫无疑问是能力。
    因此徐正华对他很是有些欣赏。
    但不得不说,他身上带着的那股子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特有的精明却虚浮的气质,却又让徐正华始终对他有些戒备之心。
    当然,晚上是不可能聊什么正事儿的。
    对方显然知道徐正华这位最近爆红的大明星对自己酿的酒,甚至是对自己的酿酒厂有点兴趣,因此自从一见了面,态度就一直摆的很低,席间妙语连珠长袖善舞,把徐正华捧的很高。
    而徐正华也知道,他的态度大概是说明,他最近正在找投资。
    两人中间还有两位居中的介绍人。
    但国人习惯如此,此刻第一次见面,是绝对不合适聊什么生意的。
    当晚四男二女,喝了两瓶杜明章带来的茅台春,尽欢而散。
    还别说,陆桃倒是很擅长伺候酒局。
    一会儿毛巾一会儿茶水,虾给剥了皮,鱼给剔了刺,就差喂嘴里了。
    出门上车的时候,徐正华表现得有些薄醉了,但上了车之后,他马上就精神过来,再次拿起后座上关于茅草镇酿酒行业的一系列资料。
    天可怜见,上辈子所有做实业的,乃至所有韭菜们,都是拿“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