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成都小酒馆(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洪元十六年。
    七月。
    初三。
    这日,从徽江对岸过来一队人马,押运着数百车的粮食,缓缓的走进了南塘县城。
    南塘县是大益国最南部的一个县,一个边界县,方圆不过百里,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盗贼横生。
    这队人马是从越国采购粮食而返回大益的。
    粮车徐徐而入。
    车队最前面的一辆马车里安静的坐着三个人,一男二女,身穿华服,贵气逼人。
    一个头发发白,身材肥胖的老者,宽宽的脑门,稀疏的眉毛,一张圆脸,双下巴,胸前飘拂着一缕花白的胡须…
    老者正襟危坐,闭目养神,下巴上的胡须随着那马车的摇晃而一颤一颤的抖动着。
    这老者可不是常人,乃是大益国的二品大员:户部尚书童安国。
    坐在童尚书对面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正是他的掌上明珠童瑶瑶。
    童瑶瑶不但生的花容月貌,有着绝世容颜,而且冰雪聪明,据,她三岁识文断字,五岁能出口成诗,八九岁时就开始博览群书,被公认为京城第一才女。
    只可惜她是个女儿身,不能考取功名,否则,童瑶瑶定是大益朝堂之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童安国对这个宝贝女儿也是宠爱有加,大事情的总会与其商讨,童瑶瑶无疑是他的一个智囊,不论国事家事都能帮他出谋划策,助他一臂之力。
    这次越国购粮就是童瑶瑶的主意,大益今年部分地域旱情严重,粮产锐减,接着就是灾荒。
    未雨绸缪,童瑶瑶一早就建议父亲来南越购粮,以备不时之需。
    正巧,此次童尚书奉命出使南越国,就顺便采购了一批粮食,运回大益。
    挨着童瑶瑶坐的是一个俏丽的丫鬟,名叫杏儿,十五六岁模样,生得眉清目秀的,或许是常年跟在才女身边的缘故,耳熏目染,那气质俨然不逊于一个大家闺秀。
    马车进了县城,童尚书才缓缓睁开眼睛,他撩开车帘向外看了一下,回头道:
    “瑶儿,待会爹要找此地的县令点事情,你与杏儿就去街上逛逛,吃点东西,然后,咱们继续赶路…”
    “嗯呢!”
    “切记,不可走远!”
    临下车,童安国再次嘱咐道。
    “记住啦!”
    童瑶瑶跳下马车,拉着杏儿的手,像是两只欢快的蝴蝶飞向了街头。
    童安国点手分派两个随从远远的跟在二女的身后,以护其安全。
    “姐,我有点饿了,也不知道这破地方有啥好吃的没?”
    丫鬟晃着脑袋左顾右盼。
    “这地方穷的,怕是找一家像样的酒楼都难。”童瑶瑶环顾一下西周道。
    二人顺着街道缓缓的向前走着,莲步轻盈,身材婀娜,沿途引来数不清的目光聚焦在她们身上。
    的确,那容颜,那气质,宛如两个美丽的仙子下凡到了人间…
    “姐!快看,那…”
    “那什么?”
    “酒馆…”
    顺着杏儿手指的方向看去,童瑶瑶的眼睛猛然一亮,只见前面不远处赫然有一家酒馆,且与众不同。
    寻常的酒馆,茶馆门前总有一个高高的竹竿挂着一个酒帘或茶帘,上书一个大大的“酒”字或“茶”字,以招揽生意。
    而这家酒馆的门脸却是大张旗鼓的用青竹片扎成的,高高的门头上,钉着五个用木头雕刻的大字:
    “成都酒馆”。
    五个大字用红色染料刷得亮晶晶的,格外醒目。
    在五个大字下面,还分别挂着五个大红灯笼,不用问,晚上若点上蜡烛,那几个大字依然耀眼夺目。
    “呵呵!有…”
    “那…咱们…”
    “走!就去这家。”
    童瑶瑶一锤定音。
    走到这家酒馆门口,童瑶瑶的眼睛又是一亮,只见酒馆大门口两边有两个红色的大柱子,上面刻写着一副烫金的对联:
    上联:“今朝有酒今朝醉,”
    下联:“明日愁来明日愁。”
    横批:“对酒当歌!”
    “呵呵!有意思…”
    童瑶瑶唇边不由的勾起了一弯美丽的弧度。
    “欢迎光临!”
    “欢迎光临!”
    门口立着两个美女服务员,见二人走近,立刻躬身行礼,礼貌的问候。
    两人都是十七八岁模样,头上青丝高高束起,扎着红色头帕,上身穿翠绿色的短褂,下身是黑色短裙,面露微笑,举止大方,令人如沐春风。
    “姐,女伙计啊!”杏儿惊奇的在童瑶瑶耳边低声道。
    “嗯!矜持一点。”
    丫鬟伸伸舌头,拉着姐进屋。
    “哇!”
    走进门,二人几乎同时在心里惊呼道,“这里面,别有洞天啊!”。
    酒馆里的墙壁没有平常见的油腻和灰尘,清一色的竹板包着,每个窗台上都摆着鲜花或绿植……
    抬头看,也不见大梁和椽头,而是青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