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 皇后与女帝(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新帝登基之处,大魏朝百废待兴。
    便是京城的朝廷都运作不起来,文武百官请辞者不计其数。
    “没有朝臣,这朝廷怎么运作?”
    “朝臣一开始也是读书人啊,多看看各部的卷宗,让他们来多摸索学习便是。”
    “那原本的旧臣,就真的没再回朝廷当官?”
    “倒是想回来,然而新帝不许,说起来咱们祐唐帝可是个极为不同的帝王。”
    “他的帝号好奇怪。”
    是很奇怪。
    一群读书人忽然间鸡犬升天似的成为新朝的臣子,在各部衙门行走处理要务,这一切都源于新帝的信任。
    为夏不渝效忠成为这些新晋臣子们最大的愿望。
    自然,在择选帝号时也是想了许多。
    新帝选择了一个古怪的年号,佑唐。
    一群人还不明白,倒是陈怀平是个鬼精灵,迅速知道这年号的含义。
    佑唐,保佑唐诗。
    这是新帝的一片赤诚之心。
    最后还是唐先生帮忙改了新帝的年号,佑改为祐。
    祐唐元年,新帝莅临河套府,一度在那里待了半年有余,大有将河套府改建为新都的意思。
    众人不知道在这河套府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知道一件事。
    新帝从河套府回来后,发布政令——
    大魏朝的男子不论老幼全都剃发。
    这让百姓们惊呆,尤其是那些告老还乡的前大臣们傻了眼。
    这是要乱了礼法啊。
    然而新帝却在这事上格外的强硬——
    家中男子若是有不剃发者,家中子弟三代不准参加科举。
    女子倒是自由一些,剪不剪头发都随意。
    寻常百姓自然是无所谓的,至于强烈反对这事的世家子弟——
    你们不剃最好不过,这样我们农家子倒是有机会读书认字考科举不用跟你们有着丰富资源的世家子弟拼了命的抢资源。
    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家河套府的百姓莫不是娘生爹娘养的?人家怎么就无所谓呢。
    而且这头发洗起来太过麻烦,还是剪掉好。
    三千烦恼丝剪掉,整个人都清爽许多。
    何况那些高产的粮种是新帝给的,别说是剪掉头发,就算剃成光头也没人会不乐意。
    只是却也有百姓并不乐意,剪发之事折腾了小半年,期间也涉及到一些不愉快事件。
    新帝十分的强硬,一如对待世家的态度那般——
    若是不剪发就宗亲九族不予高产粮种果蔬种苗,不准入学堂读书。
    单单科举一事倒也还好说,但是不给粮种果蔬种苗这怎么能行?
    骂骂咧咧的,一些不太乐意的百姓只能捏着鼻子接受这事。
    剪发令之后,新帝又是在大魏朝颁布政令——
    各地兴办义学和工学。
    义学就是学堂,不需要缴纳学费。
    工学则是随着匠人学习,若是有这方面天赋则是进工学堂进一步深造。
    能进入工学堂的,每个月都会有朝廷的补贴。
    除了义学和工学外,各地州府兴办善堂和医堂。
    善堂收养被父母遗弃之子女,医堂则是教养这些孩子学习医术。
    政令推行之初倒是有些麻烦,各地州府没那么多钱,办这些花费不小。
    何况还有蛀虫想要中饱私囊。
    新帝并非养在深宫之人,很是知道该如何收拾这些贪官污吏。
    一番雷霆手段,倒是整顿了各地的吏治。
    整个大魏朝的官员数目再度减少。
    各州府衙门却并没有因此就瘫痪——
    仿照朝廷旧例,填塞新的官员便是。
    祐唐帝登基的前三年,对于大魏朝的“官员”来说,那可真是官不聊生的三年。
    老臣子们不能接受这样一个没有礼法纲常的新朝廷,想着以退为进来裹挟祐唐帝妥协。
    却不想自己竟是再回不去了。
    有官宦和世家为此以性命要挟祐唐帝收回政令,却是被御赐一杯毒酒结束了性命。
    还有一些地方豪强和世家想要趁着新帝根基未稳造反,打着新帝并非先帝血脉的旗号,却不想刚揭竿而起就是被百姓们告密。
    豪强被灭,世家消亡。
    祐唐帝登基前三年,可谓是举步维艰,然而正是这三年大魏朝的百姓丰收,国库丰盈,为日后祐唐帝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而后来百姓们才知道,祐唐帝之所以做这些,不过是为了讨皇后开心罢了。
    说起皇后来,大魏朝的百姓有说不完的故事。
    皇后本是罪臣之女,与家族一道流放到河套府。
    其父唐安淮是先帝朝的探花郎,原本是国子监司业,谁曾想到了河套府这才是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父女齐心抵抗西域包围河套府的故事,大魏朝简直家喻户晓,说书先生每每说到此处,饶是听了十遍八遍大家也都会屏住呼吸,听说书先生卖关子娓娓道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