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楚王好细腰(2/3)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夏官·职方》则言:河南曰豫州……其谷宜五种。郑玄亦注:“五种,黍、稷、菽、麦、稻。”
    “诗经之《王风·黍离》有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小雅·甫田》中则说,黍稷稻粱,农夫之庆。等等之类,数不胜数,由此可见,曾经的农作物大概是哪些,按照《尔雅》所言,麻、黍、麦、稻,禾皆不止一种。”
    “自汉时起,对于农作物就更加重视了,《汉书·食货志》中便有记载,圣人于五谷最重禾与麦也。汉武帝,汉安帝皆有策以对农事生产。”
    “而最重要的是,在汉时,人们已经不仅仅是会种植这些农作物了,他们还开始了作物品种的选择,培育,就如张衡的《南都赋》中,便提到过华香黑秬,还曾有言: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苎,菽麦稷黍。百谷蕃庑,翼翼与与。若其园圃,则有蓼蕺蘘荷,薯蔗姜,菥蓂芋瓜。乃有樱梅山柿,侯桃梨栗。梬枣若留,穰橙邓橘。其香草则有薜荔蕙若,薇芜荪苌。晻暧蓊蔚,含芬吐芳。”
    “不仅如此,汉时,还开始种植了很多的蔬菜,水果,《四民月令》中便记载,那时候的蔬菜,便有瓜、瓠、葵、冬葵、苜蓿、芥、芜菁、芋、蘘荷、生姜、葱、青葱、大蒜、韭葱、蓼、苏等等,而作物则有桑、麻、芝麻、蓼蓝和胡瓜等。从西域国家引入了西瓜、黄瓜、蚕豆、青葱、大蒜、胡椒、芝麻、葡萄之余。”
    “到现在,红蓝花、栀子、蓝、紫草等以作染料相关,苜蓿、芜菁、苕草等作物,已经成了饲料或绿肥。”
    “从农具,到作物,不断地革新,不断地发展,所以我们才能养得活这么多人。”
    “世人重文而轻武,重礼而轻工,这就是阻碍发展最大的困难,一亩地的粮食,可以养活十个军人,那若是一亩地的粮食翻倍了呢?可以养活多少军人?”
    王凝之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一大堆,这就是最不愉快的事情,有文化的人瞧不起那些实际的事儿,只想要坐在那深山野林里空谈,而做实事儿的人,却偏偏没有文化,就算是有些什么好的想法,也拿不出来。
    谢安深深地看着王凝之,缓缓说道:“你想说的,该不止这些吧,你那灵巧又威力大的手弩,也在其中吧?”
    王凝之尴尬地摸摸头,“那个倒是没想这么多,纯粹是好玩弄得,不过也一样,工具的革新,不仅仅是在农事上,衣食住行,武器,甚至是我们写字的纸,笔,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若是这些东西的发展速度,要比百姓需要养活的那些达官贵人增长的速度更快一些,是不是就能解决我们想的那个问题?”
    谢安并不说话,而是沉思了很久,这才缓缓抬起头来:“可行,但工具之类的发展,往往跟不上人口的。”
    “想要跟得上,就要让有这个能力的,有这个本事的人,都真的投身而入其中去,或许有一些希望。”
    “只是这千百年来,又有几个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愿意去俯下身子,做这些事儿呢。”
    王凝之笑了笑,“人都是好吃懒做的,谁不想躺在那里享清福呢?这事儿要想成,可不是靠自觉的。”
    谢安皱了皱眉:“强项令可不见得是个好事儿,不说什么阳奉阴违,即便是那反对者,也会让这事儿变得极其困难,要改变人们多少年来的习惯,可没那么容易。”
    “说不定也不难。”王凝之‘嘿嘿’一声笑,“楚王好细腰。”
    谢安接过话来,“《墨子·兼爱》有云: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谢安的眼神闪了闪:“你是说?”
    “不过是个上行下效而已。”
    “上行下效,”谢安笑了起来,“好一个上行下效,好一个王叔平啊,你居然把主意打到那么高去了。”
    王凝之撇撇嘴:“我可什么都没说,打出了这个门起,不论您说什么,我都不会承认了。”
    “如此坦率的厚脸皮,哈哈哈哈,”谢安大笑几声,“感情你说了这么一通,是想要让我去办这困难的事儿。”
    “谢三叔,话不能这么说,”王凝之带着一个非常刻意的,谄媚的笑容,“我听过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像您这样的人,愿为百姓分忧,有能力为百姓分忧,那这事儿,做不做的,自然是在您自己,谁还能逼得了您?”
    “好好好,”谢安站了起来,笑着摇摇头,“想不想做的,要做什么,这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与你王叔平毫无关系,成了你不沾光,败了你不惹是非。”
    “不不不,”王凝之也站了起来,“谢三叔,您这就小看我了。我是那种不能同富贵,共患难的人吗?”
    “难道你不是?”谢安背负着手,古怪地看了过来。
    王凝之露出一个大大的笑脸:“我当然算不上什么侠义之士,做到同富贵,共患难了,不过我多少也是有些义气所在的,这样吧,我做一半好了。”
    “同富贵我担了,共患难就算了。也算是我的一份儿心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 第2页 / 共3页大概是被王凝之这种意气风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