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三章 人择原理(2/3)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排除这个理论。”
    与之类似,著名宇宙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有一个“车库里的喷火龙”的段子:有人跟你说你家车库里有只喷火龙,但是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用各种物理探测方法都无法检测得到,也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它是一个永远无法推翻的命题。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现在科学界公认的一条黄金定律——一个学说只有具备可证伪性才应该被肯定。
    难道多宇宙理论注定是一只无法被检测到的“喷火龙”吗?
    喂,你家车库有条喷火龙!
    当然了,之前也说过,惠勒虽然一直和“多宇宙”保持距离,却在关键的时候跳出来为自己的学生站台了。早在艾弗雷特提交自己的博士论文的时候,惠勒就指出:“分裂”最好换成其他词,但后来由于大家口口相传,惠勒的提醒就此被遗忘了。
    谷圤
    惠勒明显站在了更高的高度,他说并不是一个宇宙分裂成更多的的宇宙,而是这些子宇宙共同组成了一个“总宙”,可以认为这个总宙比子宇宙处于一个更高维的希尔伯特空间。
    比如我们的三维空间由无数平行的二维平面组成,这个总宙就是由无数平行的子宇宙组成,每一个子宇宙是总宙的一个切面,也许用切体、切时空更好。
    我们可以用一个波函数来描述整个总宙的状态,这个波函数当然可以用薛定谔方程来描述,但这个方程不一定有一个解,比如双缝干涉,就有两个解,每个解投影到一个子宇宙。
    按照这样的说法,就不是宇宙在不断“分裂”了,而是总宙在不断进行着演化。
    我们可以用阿尔法狗下围棋来理解“总宙”的演化。
    首先我们要理解,在阿尔法狗的“芯”里,没有棋盘上美妙的艺术棋型,也没有“野狐之魅”、“烂柯”等美丽的神话传说。
    它的“芯”里,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尽自己所能找出棋盘上的最优解。
    当它准备落下第一步黑棋时,它似乎有三百六十一个选择,当然我们必须考虑棋盘的对称性,因此它实际上只有五十五个选择,也就是说棋局“分裂”为五十五种可能性。
    如果第一步并没有落在任一对称轴上,第二步白棋将有三百六十种走法,也就是说棋局又“分裂”为三百六十种可能性。
    以此类推……
    懂了没?
    棋盘上的所有变化就是阿尔法狗“芯”里的“总宙”,每一盘棋局就是其中的一个子宇宙。
    每下一步,棋盘“总宙”就以可能走的变化发生“分裂”或继续“演化”。
    棋盘太小,只争目数。
    相比之下,我们所在的宇宙则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按照多宇宙理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量子事件,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每分每秒都在进行迅速的“分裂”或者“演化”,子宇宙的数目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巨大数字。
    阿尔法狗的多层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
    我们至少可以想象,如果多宇宙理论成立,在其他宇宙里也存在过同样的“我”,也许应该用“他”……
    那些“我”或者“他”还活着吗?他们或者“我们”是比我过的更好?
    至于为什么会有很多的“他”,是因为在我的历史里发生了太多的偶然事件,也就是量子事件,它们经过各种“薛定谔的猫”过程从微观放大到宏观,让我们所处的宏观宇宙“分裂”。
    在某些宇宙里,我们可能早已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而离开人世;还有一些宇宙里,我们可能因买了彩票而中奖,成为亿万富翁;我们也许正和自己的前女友在另一个宇宙里卿卿我我,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我们之所以是现在的自己,都是极其偶然的结果。
    在不断“分裂”的宇宙里,我们将和梦中女神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人是不满足的动物,如果存在平行宇宙,人就会想,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我会不会过的更好?
    著名科幻影片《蝴蝶效应》就展示了平行宇宙和蝴蝶效应交互作用的奇幻之处,只是影片中加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设定:主角可以通过看日记回到过去。
    这不是主要的问题,我们就不深究了。
    在影片中,主角总是不满足于当下,于是想着改变过去,每改变一次导致他存在于另一个平行宇宙,可惜总是事与愿违,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本来的好意到最后却产出了恶果。
    最终,心力交瘁的主角回到妈妈肚子里自杀,这个悲剧的结尾让人扼腕长叹。
    类似的还有影片《罗拉快跑》、《土拨鼠之日》等。
    我们还可以推想,既然存在天文数字的平行宇宙,那么在存在“我”的多宇宙里,可能有一些“我”更加落魄,也有些“我”则混得更好。
    比如某一次考试,本宇宙的“我”考了九十分,而有些宇宙的“我”则瞎猫碰到死耗子,考了个满分,另一些“我”则倒了大霉,考了不及格。
    继续联想下去,在某些宇宙里,“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