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初步考察(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黄昏来临,原本静谧的村野逐渐被蛙声虫鸣充斥,山沟里亮起星星点点灯盏。
    啃了几口馒头,李明超揣着两根水煮玉米棒子就出了门。天色已经不早,正事当然是明天再做,但在此之前,必须好好考察一下周边环境,等明天套来了第一桶金,那也得使对地方。
    趁着夜幕降临前的微光,林岗村四周已经跑了个遍,陇间巷陌也正如记忆中的那副模样。吃完最后的棒子,李明超把玉米梗随手丢到田间,一声叹息之后,心情似乎并不太好。
    谁能想到这个翘着二郎腿乘凉的小伙子,脑子里操着县委书记的心。这一通跑完之后,村子周围确实找不出任何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色,看来穷不是没道理的。
    林岗村,或者说是整个汕县,产业结构太偏科了。
    这地方并不像山大沟深的西南,交通这方面倒还说得过去,而且本村临近县城,十几里大马路顶多只要步行一个小时。
    在李明超的记忆里,汕县周边大小乡镇他都去过,不过无论从地形还是作物来讲,也都是大同小异的样子。而这片土地只留下一个字的印象,那就是‘荒’。
    这所谓的荒,倒也不是土地贫瘠,在村民们的精耕细作之下,只要不碰上什么灾年,农作物也都长势良好。
    之所以一眼望去会给人一种‘缺氧’的空洞感,不仅在于这青黄不接的九月,更因为本地农作物全是以精粮为主,这就代表着土地的休耕期。
    汕县这种农业县城算是义安市的主要粮食产区,所以满地可见的都是旱稻、大豆、高粱、玉米… 偶尔有岔开时节耕作,也种的是土豆或者红薯。
    这又不像瓜果蔬菜,一年四时总需要打理,熟成时间也快,每隔数月都有一茬收成。就算是一年一熟的果园子,至少望上去也不会感到荒芜。
    其实看着荒不荒也都无所谓,主要是粮食这玩意儿,实在没啥操作余地。与一些发挥空间较大的经济作物不同,县粮站必须宏观把控粮食的收购,这方面的规定很死板,全都是按照地方标准明码给价,别说是李明超,就算财神爷来了也没地方施展。
    想到这儿,李明超垂头丧气地往家走,看来地利优势可能是指望不上了。按照原本计划,在这种产量冗余的农业村镇,第一桶金最适合做投资的就是食品加工,但身在产粮区的腹地,粮品这东西确实缺少竞争力,对手还贼多。
    至于开荒式地发展什么轻工业或者服务业,自己那点起步资金又完全不足。看来这开局投资计划,还是得从长计议。
    晃悠半天,李明超口干舌燥之际,又转头回到村头那口压水井。
    痛饮了两口清爽甘冽的泉水,浑身一阵神清气爽,奔波疲惫消除了许多。就在此刻,他像是想到了什么,忽然将目光投在水井上,脑中疯狂搜索着关于本地的回忆。
    这口井应该是连接着后山的杨家沟,而那杨家沟地势狭窄,并不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常住人口也少得可怜,唯一出名的就是一汪清泉。
    被村民们称作‘龙溪’的出山醴泉,甘甜凛冽四季不休,这悠悠的一小股子流水,总像是萦绕着某种脱俗的仙气,每喝一口都心底透亮。
    但它总归还是太细小了,根本不值得凿通堰渠,更无法满足农业灌溉,于是也只有离得近的村民们偶尔去打水饮用。等这股清泉流到林岗村,便早已渗透地底不见踪影。
    李明超沉思着,又伸手品尝了两口泉水,心头忽然冒出一个想法!
    “老天爷保佑,希望我猜得没错…”
    次日一早,天色尚且蒙蒙亮,鸡鸣四起时分,本该前往丁家提亲的李明超,忽然消失在村头岔路口。
    循着记忆走了七八里山路,杨家沟稀稀落落的民房逐渐映入眼帘,此时已有乡民扛着锄头出门,李明超赶紧笑脸迎上去攀谈几句。
    除了询问‘龙溪’的具体源头之外,他还有意无意地打听了本村老人小孩的身体状况,以及溪水的使用情况等等。
    虽然这些问题显得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李明超心中的猜测愈发确定。
    这条溪流发源于后山明洞崖,应该是属于岩层渗透的矿泉,这说明水中可能会有足够的微量元素。而且据村民所说,这水在冬夏两季的口感完全不同,夏天最好给水缸套上盖子,否则稍作存放,喝起来就会有股子怪味。至于冬季,说来也怪,存放三个月也不会变味。
    果真如此!这条小溪居然是天赐的酒泉!所谓好山出好水,好水酿好酒,指的就是这种绝佳水质。
    由于水体偏硬,高温下也无沉淀杂质,首先是适合蒸馏。其次就是水质呈弱酸性,所以才会出现冬夏两季的口感偏差,虽然并不适合长期直接饮用,却能与酒曲相得益彰。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水源之中原本的微生物含量很少,但它又非常适合微生物发酵繁殖,这简直就是酿酒的无上佳品!
    李明超越想越激动,一路小跑来到溪水旁,这些猜测饶是暂时无法佐证,后续也必须好好做个水质检测。
    因为在这种粮产冗余的农业县,酿酒业本就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如今又偶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