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当代第一书法家(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君侯,荀别驾求见。”
    这一天傍晚,处理了一批公文的陈飞正准备用膳,却听到荀缉如此禀报。
    虽然陈飞已经准备委任荀攸为兖州刺史,但正式任命文件还在阳夏与洛阳之间传递,所以荀缉仍然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别驾”,没有任何毛病。
    陈飞稍稍有些奇怪,虽然同样信任,但比起郭嘉,年长自己近二十岁的荀攸在私底下却多少有点距离。郭嘉会死皮赖脸地天天来陈飞府上蹭饭,而这种举动,荀攸绝对不可能复制。
    陈飞也没有多想,只是吩咐了一声:
    “让后厨再准备一份菜肴吧,我和令尊边吃边谈。”
    “谢君侯。”
    荀缉应了一声,这就去向自己的父亲传话。
    不过片刻,荀攸就漫步迈进了门槛,向着厅内一揖到地:
    “臣荀攸,拜见君侯。”
    陈飞的目光从手中的简牍中脱离,笑道:
    “你我一个时辰前才刚刚见过,为何如此多礼?”
    荀攸抬起身来,却依然掬着双手,微微躬身:
    “君侯明鉴,臣是有所求而来,故而特别多礼。”
    陈飞先是一愣,而后一拍案几,哈哈而笑:
    “公达先生倒是直率,让我怎么拒绝?伯求,你也陪令尊一起入座吧!”
    荀氏家风严厉,纵然陈飞开了口,荀缉也第一时间看向了自己的父亲,看到荀攸微微颔首,这才小心翼翼拉了一块蒲团,两个人坐在了一张案几之后。
    自从铁锅问世之后,将军府的后厨师傅们陆续学会了不少菜式,今天端出来的几样,都是陈飞最常吃的。
    豆角炒肉、白切鸡、炒腊肠、炒三丝、清蒸鲈鱼、煎水豆腐,再加一碗马蹄排骨汤,算不上特别丰盛,但……在过去四五年时间里,大汉的皇帝都没他吃得这么好!
    大概是这些粤菜太清淡了,不适合河南人的口味,荀攸只吃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只是小口喝着排骨汤,反而是他的儿子吃得津津有味。
    陈飞看在眼中,故意问道:
    “这些菜式,大概不合先生胃口?”
    荀攸连忙放下汤碗,微微拱手,答道:
    “是攸心中有事,故而食不甘味。”
    陈飞笑着摇了摇头:
    “先生天下大智,才能十倍于我,能够让先生如此为难,恐怕我也无计可施吧?”
    荀攸一脸苦笑:
    “君侯谬赞,实不敢当。此事原本不应打扰君侯,但……天下之大,也只有君侯可以解决。”
    陈飞更加奇怪:
    “哦?到底是什么事情,你还是直说吧。”
    荀攸坐直了身体,正色道:
    “是,不敢欺瞒君侯,黄门侍郎钟繇素来与我友善,他托人寄信于我,想要……投效君侯。此人乃是颍川长社人,钟氏亦是中原名族……”
    陈飞打断了他的介绍:
    “我知道,去年他曾经当面向我宣读过一次诏书。他的从兄钟演,还是我的陈留郡丞。”
    荀攸微微点头:
    “正是。”
    陈飞看着他,目光十分平静:
    “此人才能、品行如何?”
    荀攸直视着他:
    “钟元常博学而广记,诸子百家皆有涉猎。不过相对而言,他并不专注于经史典籍,反而兼修申韩之术,也曾因为精通律令而担任廷尉正(九卿之中专管律法的廷尉之副官),对于兵法也多有研究。而且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在蔡伯喈(191年去世)、张伯英(草圣张芝,192年去世)之后,已被推为当世第一名家。其人有威仪,品德高洁,淡泊名利,少有攀比阿谀之举。”
    陈飞一边听着他的推荐,一边慢慢吃着碟中的一片豆腐,而后问道:
    “钟氏之名,我早有耳闻。既然他确有大才,先生举荐于我,本就是应有之义,又何须如此谨慎?”
    荀攸答道:
    “他毕竟是朝廷的黄门侍郎。在洛阳停驻了两个多月,一直没有君侯的召见,恐怕心中惴惴,这才托人求到了我的门下……”
    陈飞忍不住又笑了起来:
    “他区区一个六百石的黄门侍郎,不来找我投效,却等着我来找他?”
    荀攸露出了一丝苦笑:
    “不瞒君侯,此人胸中颇有气节,刚刚接到他的书信时,我其实也大吃一惊。”
    陈飞作势沉思,片刻之后,终于点头:
    “自我认识公达先生之后,这还是你第一次正式向我举荐人才,我当然要重用。只是不知委任他什么职务最为合适?”
    古代的官制一直都很复杂,虽然有两千石、一千石、六百石之类的官秩用来区分阶级,但很多时候,俸禄的多少远远不能代表实际职权的大小、以及统治者的信任程度。
    荀攸显然早有准备,很快就回答了陈飞的问题:
    “臣有三答,任凭君侯选择。
    其一,君侯刚刚革新朝廷官制,尚书台尚且空虚,而钟元常曾经担任廷尉正,故而亦可以担任刑部尚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