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曹军的后辈们(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倘若将太行山的这股人口引向河内、洛阳等地,这对当地的发展,将会是莫大好处!”
    曹操感慨说着,自打黄巾作逆以来,后面的年月,几乎连年都在打仗,诸侯混战,各州的人口急剧骤减。
    据统计,先帝刘宏登基那年,全国人口总共有五千六百余万,短短四十几年的光景过去,现在只剩下两千万人不到。
    这是何等可怕的衰亡!
    而后,曹操将徐福赶了出去,将徐福调出疾豹军,脱离军队,调任地方县令,而且是最为贫苦的并州。徐晃前些日子刚刚攻下的西河郡的平周县,被大山包围穷困潦倒的小县,让他尝尝百姓的艰辛!
    当然,曹操也有打磨打磨徐福的念头在里面,毕竟他确实有才干。但徐福平日里的确有些恃才傲物。除了曹操和郭嘉,以及平日里教导他兵法的戏志才,还有提拔自己栽培自己的上司夏侯渊,其他人都没怎么放在眼里。这样的性格,不仅容易在战场上出问题,还容易得罪人。要知道,这可不是许都讲武堂,在军中若是得罪了一些莽夫,一怒之下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徐福的事情,只是在军中掀起了一朵小小的水花,很快就沉寂了下去。毕竟他只是个小小的参将,虽然得夏侯渊、戏志才看重,但并没有什么权力和地位。
    “志才,我想了想,司马孚和邓展二人都没有领兵经验,若是太行山南北诸贼打了起来,恐怕他们要吃亏。”
    曹操抚了抚长髯,对着身旁的戏志才道。
    司马孚是文人出身,没有统兵经验,虽然熟读兵法,但不过是纸上谈兵。至于邓展,他虽是明镜堂的指挥佥事,虽然统率着明镜卫的一支精锐,但不过是数百人的小阵仗,这种大场面他应付不来。
    而张燕素来以能征善战闻名,而张雷公虽然有些本事,但他能在太行山南部打出威名,更多的还是依靠曹军的支持。太行山北部诸贼大多都对张燕心服口服,论人心,绝不是南部诸贼那临时集结的“乌合之众”能相比的。
    戏志才目光一闪,看向曹操,小心翼翼道:“那......主公,就让......”
    他还没说完,曹操就打断了他。
    “孤不同意。”曹操瞥了他一眼,你这点小心思真当孤看不出来?
    戏志才幽幽一叹,有气无力道:“可是如今的确找不出合适的人去镇场子啊。文若坐镇许都,奉孝要统率偏师,仲德要坐镇青州,盯着刘备和袁术,公达在司隶帮助徐晃,子扬不善临阵指挥,而且听闻他和韩暨又在捣鼓什么玩意。”
    戏志才没有提起军中诸将。
    战乱年代,物资、田土易取,唯有人口至为重要。之所以不让诸将统兵,是因为这些将领杀伐果断,心中缺乏怜悯,茹毛饮血,甚至是皆是嗜杀成性。连那些后辈,如曹休都稍稍有所沾染,若非郭嘉严厉斥责,恐怕他要在嗜杀成性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了。
    等等......后辈?
    “主公,有了!”戏志才兴奋地一拍双掌,提出了令曹操眼前一亮的人选。
    从郭嘉麾下将周瑜、孙策调来。以周瑜为主,孙策、曹真、曹休、夏侯尚四人为辅,足以将这太行山搅他个天翻地覆了!
    曹操思索了片刻,便同意了。
    周瑜也是曹军年轻一辈的俊杰,他与徐福可以说是极为相同又极为不同。
    周瑜与徐福一般,文武双全,不仅有大局观,也擅长临阵指挥。但他的作战风格更类似于郭嘉,不喜阴谋诡计,更喜欢在战术上击败对手。而且他性格谦逊温和,待人接物中有着君子之风。
    再加上郭嘉的教导的“四小只”,因为郭嘉和孙策的原因,其他三小只也不会抗拒周瑜的指挥,凭借周瑜和那四小只的本事,应付一个张燕,想来是足够的了。
    至于太行山南部诸贼不服周瑜指挥?
    周瑜若是连这些草寇都搞不定,那他将来如何指挥大军?何况那四小只的武艺,足以震慑住那些草寇了。
    曹操旋即便令人拟下军令,调来周瑜、孙策,并将曹真、曹休、夏侯尚三人暂时调离了虎豹骑。同时,曹操从自己的虎卫军之中调出五百人给周瑜,再抽调一千青州军给周瑜,算是给这个自己看好的后辈一份助力。
    接到军令的周瑜、孙策没有丝毫犹豫,向郭嘉、李典、曹洪拜别后便踏上了前往仓亭津的道路。他们首先要和曹真等人汇合。孙策还带上了自己的三位兄弟,孙贲、孙皎、孙辅,还有吕蒙以及他那一千五百人的解烦卫。这都是郭嘉担心自己这个弟子以及周瑜的安危,加上身为二人上司的玄武军统帅李典的善解人意,才放这一干人等与周瑜、孙策离去。
    刚到仓亭津,孙策便见自己的三位好兄弟在军营外迎接自己。孙策当即下马给了曹真、曹休、夏侯尚三人一人一个熊抱。
    四小只的关系很好,抛去同为郭嘉弟子的关系,当初一同在曹纯麾下一起吃住、打拼、训练、挨罚,关系自然好。
    “这位是公瑾兄弟吧?”
    最为年长的曹真看向了眼前温润如玉的青年。
    私下里,曹休和夏侯尚对于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