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终)(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焜昱国与隋国暂时就维持在这个样子了。
    现在来填坑哈。
    前面提到了宇文盛,不是北周宗室越王宇文盛,而是本姓破野头,匈奴族的宇文盛,因为向宇文护揭发赵贵谋反,导致赵贵和独孤信死亡的人,之前说过,他不算厉害,厉害的是他的儿子和孙子。
    他的儿子是宇文述,追随杨坚,参加平定尉迟迥叛乱、灭陈之战,后又帮助隋炀帝杨广夺权继位;他的孙子,记入历史的是宇文述的长子宇文化及、次子宇文智及、三子宇文士及,至于有没有其他的便不知了。
    隋末天下大乱,杨广协众逃到了江南,以宇文智及为主,与哥哥宇文化及在618年发动了“江都之变”,弑杀杨广,拥立杨广同母弟弟秦王杨俊之子杨浩为傀儡皇帝,宇文化及自称大丞相,率军北归,但被魏国公李密击败,后宇文化及自立为帝,国号为许,年号“天寿”。不过,第二年便被击溃,宇文化及、宇文智及以及宇文化及的两个儿子,全部被杀。
    宇文述的三子宇文士及娶了杨广的长女南阳公主,南阳公主是个很有气节的女子,在历史中评价很高,这里就不细说了。
    父亲拥立皇帝,儿子杀了父亲拥立的皇帝,还真是讽刺啊,隋炀帝/隋明帝杨广,被后世形容的有些不堪,可是,在对待宇文述以及他这两个混账儿子的事情上,真的很怀疑后世那些写历史的人,真的没有夸张成分在里面吗?真的没有故意抹黑、泼脏水吗?
    狗熊又想穿越去寻找历史真相了,哈哈,继续填坑啊。
    前面还提到了党项族,说党项族或许不怎么熟悉,说到西夏定是熟悉,就算不熟悉,肯定也听过,西夏就是党项人建立的。说到西夏,真的要感谢下历史学者们,如果不是他们的努力,西夏就真的要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想想人类险些与西夏擦肩而过,就心有余悸。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 据载,羌族发源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
    《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无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
    党项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上国”。
    可以看出,还是原始社会的状态。
    后来,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个部落,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其中拓拔部落最为强盛。
    注意:这个“拓跋氏”与鲜卑族的“拓跋氏”是否有关系,暂时还未有定论,有一说法是党项的拓跋氏是鲜卑族后裔。
    在隋、唐时,不断内附两朝,经过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
    唐初时崛起的吐蕃,于663年灭了吐谷浑,后又侵占了党项人的故土,一些党项人逃走了,留下来的党项居民为吐蕃贵族所役属,吐蕃称这些人为"弭药"。
    到了唐朝第十八任皇帝僖宗李儇时,党项族因帮助唐朝平定黄巢起义,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至此,党项拓跋氏有了领地,辖境包括夏、银(今陕西榆林东南)、绥(今绥德)、宥(今靖边东)、静(今米脂东)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
    注意这领地的区域,这些地方都是日后西夏的。
    李元昊即位夏国王后,下发秃发令,并努力吸收汉文化,创制党项文字,推动了党项族文明的发展。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
    西夏于1227年,被大蒙古国所灭,历经十帝,享国189年。大蒙古国的铁蹄,将西夏的文字、文明、辉煌,全部、全部的踏进了黄沙中,若不是后世历史学者的努力,党项拓跋氏建立的西夏王朝,将永远埋在黄沙下而不被世人所知。
    坑填完,再来说说焜昱国。
    泫死后,焜昱国的时间恢复正常。尽管甯焽、甯晖等皇帝励精图治,但是,最终还是进入了亡国的套路——后帝昏晕、奢华、好酒色等等,导致内斗严重,使得焜昱国国力大衰。
    到唐高宗李治时期,李治发动了对焜昱国的战争,尽管焜昱国有炮竹,可是,因为后帝无心政事,朝堂上除了相互挤兑、踩压,其他方面都很消极,做出的炮竹并不多,不足以应对战事,因此,唐丨军一路进攻到了京城外。
    甯承、甯勐、甯逸等人的曾孙带着自己的人家,不混蛋的皇室以及一些大臣从京城逃离,之后,留下没走的朝臣、军队打开城门,唐丨军进入京城。进入京城前,李治千里迢迢从长安赶来,一进京城便直奔皇宫,李治要焜昱国的武器、炮竹,有了这些,什么突厥、高句丽、薛延陀等等这些不安分的,统统都的给爷爬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