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门生(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闻听此言赵县令双眸一闪,急声道:“快,快传他进来。”
    此刻赵知县满面红光,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
    他三十岁中的进士,宦海浮沉十余载,也不过是在各县知县的职位上平调。官场就是这个样子,你无门无路政绩又一般想要升迁基本是不可能的。
    朝中无人的赵知县要想升迁只能在任期做出政绩。而眼下倭寇肆虐宁波府,赵知县已经下令闭城。这种情况下粮食的供给出现问题,是一定会饿死人的。纸是包不住火的,一旦被上面知道别说升迁了,甚至头上的这顶乌纱都可能不保。
    可现在不一样了,徐家后生主动捐粮。他只要以官府的姿态接收这批粮食在城中分发赈济,保证不饿死治下百姓,那么他不但不会有过反而会有功啊。
    思及此处赵知县不由得对这徐家后生生出几分好感来。
    不多时的工夫,徐言便被带到了二堂。
    他来县衙前早已打好了腹稿,便冲赵知县深揖礼道:“晚生徐言拜见县尊。”
    大明礼待读书人,秀才以上功名见官可以不跪。
    徐言虽然还没有获得秀才功名,却是大儒吴老先生的学生,加之徐家本地缙绅豪族的地位,徐言私下里拜见赵知县行揖礼已经是十分恭敬了。
    赵知县心中自然也有数,只见他颔首笑道:“本县听说贤生此来是为捐粮?”
    见赵知县开门见山,徐言也不忸怩恭敬答道:“回县尊的话,正是如此。如今倭寇肆虐,城中储备紧张。晚生听闻如今城中一斗米已经卖到了两钱银子,直是令人咋舌。吴老先生常教导: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晚生虽然不才,但也想为定海县的父老乡亲们做点什么。家父常教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晚生愿意代表徐府捐米三千石。”
    徐言一番话说的慷慨激昂,赵知县自然听得十分过瘾。
    当然他关注的重点落在了最后。
    三千石,徐言竟然要捐足足三千石米!
    即便赵知县城府极深,也不禁喜形于色。
    三千石大米足够全县老少吃上一个月了。
    徐言真是解了他、解了定海县的燃眉之急啊!
    “好,好,好!”
    赵知县一连道了三声好字,深吸了一口气接道:“贤生如此识大体顾大局,于危难之时有如此义举,不愧出自名门之后。本县甚慰,本县甚慰啊!”
    赵知县如今看徐言是怎么看怎么喜欢。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徐言捐粮的举动,而是因为他小小年纪能够说出那么一番有大义的话。这番话虽然是圣人最先说的,但从徐言口中再次说出是如此的合乎情境。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此子不过十四五,眼界便如此之高,胸怀如此之广,假以时日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此刻赵知县心中生出了惜才的念头,轻捋短须道:“吴老夫子是本地大儒,贤生可得跟着他老人家好好学啊。”
    “晚生谨遵县尊教诲。”
    徐言十分恭敬的说道。
    “贤生还未取字呢吧?”
    “回县尊,晚生尚未加冠,并未取字。”
    “唔,如此啊。本县若是现在给你赐字,贤生愿否?”
    赵知县和声笑道。
    徐言闻言,心中一阵激动。
    男子二十加冠,一般这个时候会由长辈赐字,这个长辈通常是师长。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长辈心情好了提前赐字也是可以的。
    赵知县主动提出要给徐言赐字,他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要知道,这相当于赵知县认下徐言做门生。
    当然,因为赵知县身份特殊,不能直接做徐言的坐师。徐言名义上的坐师还是吴老夫子。
    可有赵知县这层关系在,对徐言今后科举上的帮助是极大的。
    徐言怎会拒绝?
    “尊长之命,敢不从尔?”
    “好!”
    赵知县喜笑颜开。这个后生是真的很识趣嘛。
    只见他一边捻着胡须一边沉吟。过了良久和声道:“言者,学说也,学说立之以时,以本县之见贤生便字以时如何?”
    不得不说赵知县还是有些学问的,这个字取得极为巧妙。
    徐言立即应道:“学生谢县尊赐字。”
    赵知县微微颔首,笑而不语。
    双方对此都是心知肚明,徐言接受赵知县赐字便是认下了师徒这层关系。
    做人嘛,讲究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
    徐言主动捐粮三千石解了赵知县的燃眉之急,赵知县当然得有所回馈以作表示。
    他的表示不能太庸俗、太铜臭,收下徐言做门生便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这层关系是较为隐晦的,外人甚至都不会知晓。但只要赵知县和徐言心中知道便足够了。
    徐言当然也不会傻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