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魔法竞技场 (下)(2/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那日,佛说你们需入红尘。我向佛问我们的姻缘,佛闭目,“一生只得一面之缘。” -
    我问佛: -
    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 -
    前世一千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 -
    前世一千次的相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识。 -
    前世一千次的相识,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知。 -
    前世一千次的相知,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爱。 -
    可是当真? -
    佛笑而不语。 -
    我落于忘川彼岸,生在三途河畔,这里阴郁而凄冷。 -
    只有一座桥,和桥上那个年年岁岁都守着一锅汤的老人。 -
    形形的人从我身边走过,走上那桥,喝下那碗中的汤,又匆匆走下桥去。 -
    一些人走过的时候,我会听到缠绵的呜咽,生生世世的承诺, -
    我恻然,而那桥上的老人却似什么也听不到,依旧平常的乘着汤,送于上桥的人。 -
    日子久了,我才知道这桥叫做奈何桥,这老人,唤做孟婆。 -
    我问孟婆,那响起的是什么声音? -
    孟婆说,那是铭心佛说有生有死的是此岸,无生无死的是彼岸,其实佛是和大家开一个玩笑,彼和岸就是生和死,岸的彼端就是彼岸,那么站在彼岸看此岸,此岸和彼岸又有何不同呢?可是佛说这话又很认真,因为花生叶落,叶现花枯,枯荣交替,你看见了花自然很难想起那还未发的叶,你见叶时又看不到那绝美无暇的花,可是见花见叶,和见彼岸,又有什么不同呢? -
    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讲究的是大彻大悟,是顿悟,是立地成佛。而神秀说:菩提本是树,明镜亦有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强调的是修心,是渐悟,是金石为开。从此天下虽然以顿宗为正统,但是渐宗也枝叶繁茂,遍布天下。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而言,要在一瞬间顿悟,基本是不可能的,就像佛教总是强调,须弥之间也能悟得正道,人这一辈子,光有经历是不够得,更重要的,在于人的境界。可是方寸虽小,还能悟到天开,天下这么大,能够把天下当作方寸之地的人,又有几个呢?所以,不如把自己的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去清扫一下上面的灰烬,照出自己,照出这个世界的百态众生。 -
    又拿佛来说,释迦就是如来,如来老大,就像带走彼岸花时一样,一向是天下地下唯我独尊的,所谓佛之大乘就是悟到无形方知有。可是偏偏他拜把兄弟金蝉子也就是唧唧歪歪的唐三藏不服他那一套,要自己强行参悟,正是嘻笑怒骂皆自在,管它有佛没有佛。最后悟的走火入魔,不得已,要去西天取经超度自己。孙悟空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厉害角色,更不把如来放在眼里,想必唐僧叫他悟空,是另有深意的,否则这猴子本就空里来,他一言一行皆空皆寂,何悟之有呢?这对活宝悟的是小乘,悟的是生命。 -
    打个简单点的例子来说,如来是贵族,那么这师徒就是市井游民,只是贵族虽然一套礼仪已经无懈可击,但是市井江湖怎能悟到尽头。三藏和悟空,与其说是叛逆,不如说是悲壮,明知不能偏要不能之能,这不是飞蛾扑火,所以如来看见金蝉子常说不好,怎么不好,就是开天辟地,他悟出来了,如来这一哥的位置就要受到挑战了。 -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其实任何人,一旦以现实为参照物,就不会陷入精神上的漩涡,佛教与其说是大智慧,不如说是捉迷藏,这盘棋,不会下的可以拿来磕头拜佛,会下的往往要下到走火入魔。我不是如来,更不是三藏,也没有悟空的本领,我不想悟大乘,也悟不好小乘,就悟洒脱二字,悟出来,我心中自有天地,悟不出,我生命自有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