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2)

字体: 增大 默认 缩小
    永汉元年,亦公元189年,汉帝刘宏驾崩。
    此时的大汉王朝,在经历了黄巾之乱后,汉室威信受挫,呈现出江河日下的趋势。
    而汉帝刘宏的驾崩,更引发了阉党和外戚之间,矛盾愈烈,再无法调和。
    最终,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行激烈手段,设计杀死大将军何进。随后,张让畏惧何进部曲报复,裹挟汉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逃离皇宫。不成想,途中遇凉州刺史董卓拦截,并救出了汉帝一行。
    随后,董卓率部进入洛阳,并用计招降吕布,杀死执金吾丁原,并夺其兵马。
    眼见董卓势力越来越大,且凉州大军抵近洛阳。各怀心思的勋贵只得偃旗息鼓,奉董卓为尊。
    谁料想,董卓在稳定了局势之后,却认为汉帝刘辩懦弱,无雄主之姿,难当中兴大事。于是,他又提议废黜汉帝,逼迫太尉袁隗等重臣配合,推陈留王刘协为帝。
    朝中勋贵对此极为不满,可迫于董卓凶威,却敢怒而不敢言。
    九月丙子日,弘农王刘辩生母何太后,被鸩杀永安宫中,使得朝中局势再起波澜。
    ++++++++++++++++++++++++++++
    寒风,呼号。
    雒阳上东门行人簇拥,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虽方经历十常侍之乱,随后又有太尉董卓入京,引发出接连动荡,令时局更显混乱。
    数日前,太后被鸩杀于永安宫中,更引发出一连串的变故。
    可不管朝堂上如何云诡波谲,对于普通的雒阳百姓而言,并未受到太多的影响……
    雒阳人的承受能力很强,在经历无数变故后,很快就调整心态,继续生活。
    这不,雒阳尚处于戒严的状态,可是上东门却热闹非常。
    等待出城的人,以及准备进城的人吵闹喧哗,也使得这原本寒冷的冬日,多出了些许暖意。
    “听说了吗?何太后之死,好像与董太尉有关。”
    “是吗?”
    “我邻居从父的亲家的弟弟的外甥的朋友说,是太尉派人前往永安宫,鸩杀了太后。”
    “还真是太尉做的?”
    “可不是……董太尉起于凉州苦寒之地,凶残成性。
    我听人说,他每日必食人脑,而且有生啖人心的习惯。这种人,什么事情干不出来?”
    “也是,我前日见一队西凉兵进城,马脖子上挂着的都是血淋淋的人头。
    朝廷说他们是出城剿匪,可我却看到上东村马三瘸子的人头也在里面。别人我不知道,马三瘸子我却认得……是个老实人!我听说,整个上东村几百口人都被杀害,无一幸免。
    如此下去,真不知道还有没有活路。”
    “闭嘴,闭嘴,有人来了!”
    一干路人在队伍中窃窃私语,忽听得身后有人提醒,于是连忙回身看去,就见一匹神骏的大宛良驹,高八尺,长丈二,遍体黑亮,沿着建春大街由远而近疾驰而来。
    马上,端坐一名男子,头戴纶巾,身穿黑袍,肤色略黑,呈现出一种健康的小麦色。
    他腰系一口宝剑,纵马来到城门口。
    “原来是曹君。”
    监管上东门的门候认得来人,于是忙迎上前去,笑着与对方打招呼。
    此人,正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出任雒阳北部尉,设立五色棒,棒打蹇叔的曹操。
    曹操今年三十五岁,生得颇为壮实。
    一双浓眉,细目狭长,鼻梁高挺,令人顿生好感。
    他眸光有些散乱,但是脸色如常,笑着在马上朝那门候一拱手道:“原来是魏君当面。
    方才我去太尉府上参见太尉,董太尉见我坐骑不好,于是赠我一匹大宛良驹。
    我正要出城试试它的脚力,却不知魏君能否行一个方便,让我先行出去?我有些迫不及待了。”
    门候闻听,哈哈大笑。
    “曹君得太尉所重,事务繁忙。
    难得有幸骑马,我又怎好坏了曹君雅兴?
    曹君稍待,我这就安排……不过,如今城中正行夜禁,天黑前就会关闭城门,请曹君莫要忘了时辰。”
    曹操微微一笑,拱手道谢。
    “如此,有劳魏君。”
    他也不下马,便随着那门候来到城门哨卡前。
    有门卒上前搬开哨卡,门候正准备再叮嘱曹操两句,忽听得远处传来一阵急促马蹄声,紧跟着是一阵喧哗和骚乱的动静。
    “前方门候听真,休走了曹孟德。”
    一队铁甲骑军疾驰而来,为首的一员大将,跳下马身高在八尺三寸左右,生的膀大腰圆,壮硕非常。他手中一口大刀,一马当先,朝着城门而来,“我乃华雄,休走了曹孟德。”
    门候闻听一怔,扭头向曹操看去。
    说时迟,那时快,曹操突然探手,仓啷一声拽出宝剑,而后反手一剑将门候劈翻。
    两个门卒见势不妙,忙抄起兵器想要上前阻拦。
    曹操心一横,催马向前,手中宝剑剑光连闪,只听两声惨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